港南区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,以‘一抓三坚持’为主线,大力推进‘一园两城三中心建设’,瞄准‘十二五’发展目标阔步跨越的结晶。
综合实力明显提升
港南区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加快产业发展,努力保持一个高于全广西平均发展水平的“港南速度”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该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54.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2.12亿元,年均增长8.4%;财政收入由2.23亿元增加到6.04亿元,年均增长22.1%,高于自治区、贵港市平均增速。年粮食生产保持62万亩、产量25万吨以上,中药材、红心火龙果等种植面积10.5万亩;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166家,家庭农场103家;亚计山生态养殖(核心)示范区被认定为“广西现代特色农业(核心)示范区”;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个,“东津细米”成功注册**地理标志商标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43家增加到80家;木材加工企业由456家增加到799家。建成“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”示范点80个,改建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”农家店195家。
发展后劲持续增强
港南区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,着力提高发展支撑能力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该区固定资产投资由52.07亿元增加到136.9亿元,年均增长21.3%。港**通方面,“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”项目——贵港航运枢纽二线船闸项目累计完成征地592亩,完成投资8亿元;苏湾港口作业区项目完成一期624亩用地清表,完成投资1.9亿元;梧(州)贵(港)高速公路建成通车,贵(港)合(浦)高速公路、黎(塘)湛(江)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。园区方面,先后投入10亿元开展羽绒城、皮革城和苏湾木业集中区道路、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;建成昌桂源、龙军、工商联等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;华强羽绒、史丹利化肥和业成木业、等56个项目竣工投产。城建方面,开发了江南商贸城、港龙湾花园和水岸郦都等房地产项目;青云大桥、罗泊湾大桥、南山路和江南大道改造等项目建设有效推进。农业方面,投入4.6亿元,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、中小河流整治等五大类项目208个,修建防渗渠道445公里,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;成功列入“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”,获得项目补助资金8400万元。
城乡面貌焕然一新
突出城乡统筹发展,加快推进城镇化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该区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拓展到15.2平方公里;完成了区行政中心广场绿化和美化工程;完成了8个乡镇的总体**及746 个村屯**修编;在全市率先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,**1000亩土地用于小城镇开发,其中,瓦塘乡小城镇项目已开工建设,木梓镇已完成项目一期土地招拍挂,其他乡镇正在推进项目前期工作。桥圩特色名镇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、远程教育广场、国际羽绒贸易中心展厅等项目建设。全区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14个,建立了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;新塘镇山边村被评为“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”。整合资金1.2 亿元,实施“村村通水泥路”、“一事一议”财政奖补、水库移民等项目947个,硬化道路989公里,村屯道路硬化普及率全市**。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78家,关闭高耗能、高污染企业22家,建成农村沼气池1802座。
社会事业全面发展
以民生改善为导向,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该区新建扩建校舍76.7万平方米;港南中学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,港南二中建成投入使用;在全市率先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,成为“自治区学校布局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区”。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84个、农家书屋16家,篮球场354个,村村通、户户通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;成立业余文艺队183支,队员4000余人;成功举办四届“和为贵”广场文化艺术节,组织道德讲堂巡回宣讲28场。建成区医疗急救中心,行政村卫生室161个, 初步形成“ 小病不出村,大病分级转诊”的模式;农村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,新农合、新农保参保率逐年提高;投入扶贫资金4302万元用于产业开发、“雨露计划”、贷款贴息等项目,实现减贫1.3万人。
群众生活持续改善
努力解决群众关心、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,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。该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6991元增加到2015年的36093元,年均增长9.6%;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5642元增加到2015年的10543元,年均增长14.4%;城镇新增就业1.2万人;安置下岗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452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.5%以内;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2.13万人;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和230元并实现应保尽保,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90%以上;建成保障性住房2539套,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330户,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进一步扩大,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稳步增长。